39天,2艘中国海军舰艇,一次环绕日本列岛的完整航程。当绍兴舰和千岛湖舰穿越最后一道海峡返回东海时,一场持续月余的西太平洋力量展示悄然落幕。日本防卫省紧急发布的监视报告和日媒的大篇幅报道汇盈配资,却意外暴露了东京方面的战略焦虑。
环球网消息称,近日,日本防卫省发消息称,监测到中国海军052D型导弹驱逐舰绍兴舰和903型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穿越宫古海峡。
至此,这两艘舰艇已完成对日本列岛的环绕航行——7月24日通过对马海峡北上,8月8日经宗谷海峡进入太平洋,最终完成闭环航行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穿越宗谷海峡期间,中方舰艇与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开展了为期约两周的联合行动,这正是中俄“海上联合-2025”演习的后续安排。
这场航行具有明确的军事外交背景。
据新华社报道,中俄联合军演于8月1日至5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海域举行,随后双方舰艇编队开展了第五次海上联合巡航,持续至8月20日。
从演习区域到巡航路线,所有行动都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,更是中俄年度军事合作计划的既定内容。
但日方果然没变,一如既往的耍小心思。
日本富士新闻网选择在中国9.3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前夕,集中炒作这一话题,其时机选择耐人寻味。
首先,日方的过度反应暴露了其深层次战略焦虑。
日本自卫队不仅全程跟踪监视汇盈配资,还特意强调中方舰艇“环绕日本一周”的航线特征,试图营造一种被军事压迫的叙事。不少日本人甚至提出“中方在收集情报”的怀疑。
这种表述刻意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:中国海军舰艇穿越的都是国际水道,行动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日方在发布相关信息时,故意模糊中俄联合行动的国际法依据,反而突出“环绕日本”的视觉效应,这种叙事方式显然别有用心。
日本方面的反应模式揭示出其矛盾心态。
一方面,日本继续依赖所谓的“中国威胁论”来推动自身军事正常化进程;另一方面,又对中国海军的正常训练活动表现出过度敏感。
这种矛盾心理根源在于日本对历史问题的回避态度——当中国通过9.3阅兵等重要节点持续强调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正义时,日本始终未能彻底清算其侵略历史,这种历史观落差导致其对中国任何军事行动都产生过度解读。
其次,从战略层面看,这次航行标志着中国海军远洋能力的质的提升。2艘军舰编队完成39天的持续航行,期间还完成联合演习和巡航任务,展现出中国海军日益成熟的远洋作战保障能力。
尤为重要的是,此次航线选择覆盖日本海、鄂霍次克海和西太平洋等多片海域,意味着中国海军正在熟悉掌握整个西太地区的海洋环境。这种常态化远洋训练,正是大国海军的标配课程。
中俄海上合作的深化尤其值得关注。这是两国海军第五次联合巡航,协同程度明显提升。
从日本防卫省发布的信息可以看出,中俄舰艇在宗谷海峡实现了编队航行,表明两国海军在通信联络、航线规划、后勤保障等方面已形成标准化合作流程。这种常态化联合行动,正在改变西太平洋的力量对比格局。
美国海军传统上的绝对主导地位受到挑战,中国海军通过一系列远洋行动证明了自己具备区域力量投送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中俄海上合作的深化正在形成新的安全架构。
与冷战时期的对抗性联盟不同,这种合作基于维护地区稳定和海上通道安全的共同需求,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。
对于地区国家而言,需要适应这种新常态。
中国海军走向深蓝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,今后类似绕岛航行、远洋训练等活动将更加频繁。关键在于各方能否建立有效的海上危机管控机制,避免误判引发的冲突。
日本方面若继续以零和思维看待中国海军发展,反而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。
从更宏观视角看,这次航行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一个缩影。
随着国产航母、055型驱逐舰等新型舰艇陆续服役,中国海军已经具备在西太地区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。这种能力建设不仅服务于国家安全需求,也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提供公共产品。
正如中国参与亚丁湾护航等行动所展示的,中国海军的壮大意味着国际社会多了一支维护海上安全的重要力量。
日本方面应该认识到,中国海军的发展是历史必然趋势。与其过度解读单次航行活动,不如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建设性的中日海上关系。
两国完全可以在海上搜救、反海盗、灾害救援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汇盈配资,共同维护地区海上安全。毕竟,西太平洋足够宽广,容得下多个国家的海军共同发展。
配资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